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
广西三举措强化文化扶贫激发各族群众致富潜能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7-02-15 17:11

  广西科学谋划文化扶贫整体工作,部署实施文化扶贫富民惠民工程,启动“加强贫困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贫困地区非物质遗产帮扶计划、发展状大特色文化产业、加快贫困村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维修、深入开展惠民演出打造扶贫题材剧目、实施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养项目”六大扶贫项目,整合项目和资源,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精准扶贫新路径,激发各族群众自身的发展动力,助力扶贫攻坚。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倾斜贫困地区。为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自治区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项目建设,提前谋划,指导各设区市做好贫困县、贫困村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各项准备工作。从2015年10月组织调查摸底,精心选点,合理布局,推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向贫困县、贫困村倾斜。2016年全区共建设1200 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安排自治区补助资金1.758亿元保障资金贫困地区建设,共分配703个贫困村指标,占总项目比例58.6%。同时为54个贫困县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争取 2016 年中央、自治区免费开放补助经费5035.2万元。

  二是提升文化产业助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能力。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各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具有丰富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以特色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的文化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一批旅游演艺项目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项目。对首批入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市、区)的17个贫困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给予经费扶持。通过引导培育,逐步形成了三江、龙胜、巴马、大新、宁明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升了靖西绣球、融水苗族服饰、东兰铜鼓、龙州天琴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三江县侗乡鸟巢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10家贫困地区文化企业入选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百色靖西旧州村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发挥了良好的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桂林临桂五通镇通过申报推荐成为国家文化(美术)产业基地,当地农民画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民绘画产业,从事绘画人员5000多人,产值2.37亿元,从而激发了当地各族群众在家致富的热情和信心。

  三是加强实施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帮扶。积极组织各地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对传统手工的艺术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认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致富双赢互利,达到促进当地就业、百姓增收的良好效果。2016年4月,成立了由14名专家组成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工作专家组,对全区贫困地区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提出建议,并指导开展相关工作。2016年7月在贺州市黄姚古镇正式启动以“传承技艺唤醒记忆”为主题的文化技能扶贫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以列入国家特色产品重点项目的“桂绣”为重点培训内容,向来自黄姚镇周边村落的41位各族群众传授广西民族传统织绣技艺。同时邀请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广西大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程参与该计划,为当地特色旅游发展和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并逐步辐射与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所要求的“因地制宜”。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