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法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工作>>民族政策法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的亮点解读
来源:经济发展处     发布日期:2017-12-28 16:50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9号)要求和精神,近日,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分为4个部分、共计35项重要任务和9个差别化支撑政策。这是“十三五”时期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更好地了解这项政策,理解、掌握和督促我区民族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现就《实施意见》的亮点进行解读。

  亮点之一明确目标:确保到2020年人口较少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二五”时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人口较少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民族团结基础更加巩固,民族关系更加和谐。面临国家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全方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发展机遇,结合我区实际,《实施意见》坚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国家支持,自力更生,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等六大原则,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围绕营造“三大生态”和实现“两个建成”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我区京族、毛南族和仫佬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促进社会事业稳步提升、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族团结更加巩固。

  亮点之二实现脱贫:确保到2020年人口较少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摘帽

  “十三五”时期,广西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硬举措,健全扶贫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按照发展产业脱贫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社保政策兜底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边贸优惠扶助一批的要求,以贫困县为主战场,实施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和“十大行动”,分类推进特殊贫困地区发展,助推边境地区戍边就地就近脱贫,推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整村整族精准脱贫,充分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深度参与脱贫致富作用,利用广东对口帮扶我区、定点扶贫、劳务协作对接扶贫、“万企帮万村”扶贫平台,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人参与我区脱贫攻坚,加快解决制约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保到2020年我区现行标准下45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000个贫困村有序摘帽,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亮点之三抓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昆明—南宁高速铁路建设,积极推进贵阳—南宁高速铁路建设,开工建设防城港—东兴铁路、南宁—崇左城际铁路,积极推进北海—玉林—梧州—贺州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继续推进西江航运干线扩能,建成贵港二线船闸和梧州至肇庆一级航道。新建玉林、贺州机场,迁建梧州机场,改扩建桂林机场。二是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区“高铁市市通、高速县县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着力建设“一中心一枢纽五通道五网络”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结合国家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加强主要景区、旅游景区、景点连接,提高通往景区道路等级和养护水平。合理布局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咨询中心。四是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江等干支流及中心小河流治理,建设大藤峡、落久等枢纽工程。推进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驮英水库及灌区、百色水库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前期工作。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五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宽带广西”战略,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推进广西云计算中心等工程建设,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支持少数民族语言网站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六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深入实施国家“三个1亿人”方案。到2020年,实现城镇新增人口700万,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4.5%。加快发展北部湾城市群和桂中、桂北、桂东南城镇群、沿边新型城镇示范带,实施中心城市提升工程、大县城战略、百镇建设示范工程和特色小镇建设。构建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七是加强群众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同质服务。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和微电网、乡村道路、城乡供水、通信网络、商贸网点、物流配送、快递服务等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文化服务、垃圾污水处理、邮政、公共厕所等公益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亮点之四积极创新:强化创新驱动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推动创新提质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技术园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建设南宁、柳州、桂林、北海自治区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推进北海国家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质量检测认证中心、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基地等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二是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建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设区市以上的产业园区要建设一个以上创新创业基地。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石墨烯等新材料、海洋产业、生态环保、生物医药、粮食与生物种业、蔗糖高效生产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继续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西部行动。三是积极开展科普服务。深入开展科普活动,推进“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设施建设。加强壮汉双语科普资源开发,建设壮汉双语科普基地,培养壮汉双语科普人才。开展“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和社区e站。

  亮点之五彰显特色: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一是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继续创建一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有序推进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培育一批矿物功能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实施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融、冶金、石化、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推进糖业、铝业冶金二次创业。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六大产业。积极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100个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健全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标准体系,打造一批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推进食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支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水果、蔬菜、桑蚕等特色农业产业品质品牌提升,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实施以油茶、板粟、核桃、澳州坚果等为主的木本粮油安全工程。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促进民族特色旅游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等融合发展。大力支持民族医药及关联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扶持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企业,支持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技艺传承基地。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发展,继续推进民贸民品企业“千家培育百家壮大”工程,重点培育一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三是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积极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少数民族古籍编纂工作,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向前发展,支持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三是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着力培育、发展和打造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推进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培育和建设桂西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示范带,保护改造民族特色民居,改善特色村镇人居环境,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优势,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各族群众创收增收、生态环境保护、民族特色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建筑风格、产业优势、文化标识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打造一批在全区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村镇旅游品牌,命名和挂牌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传统村落示范典型。

  亮点之六利惠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优先保障改善民生

  一是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机构,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县县有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职业学校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重点提高工、农、医、管理、旅游等学科比例,支持办好师范类专业,提升民族特色学科水平。办好民族院校,推进省部共建广西民族大学。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招生向贫困地区、自治县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倾斜政策,适度扩大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规模。办好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稳妥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持高等院校重点培养壮汉双语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向自治县、边远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倾斜。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各类培训计划向自治县、边远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农村教师倾斜。二是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少数民族特色技能型产业,支持发展中小微企业。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对各类失业再就业人员、城镇下岗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向少数民族毕业生倾斜。鼓励少数民族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支持少数民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与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完善边民生活补助制度,稳步提高边民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少数民族特色养老机构、农村特困救助供养服务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和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和稳定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加强薄弱学科和重点临床专科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贫困县、自治县、边境县(市、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县倾斜。加大医疗卫生人才综合培养力度,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和专科医师特设岗位计划,建立医疗卫生人才“绿色通道”。五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建成完备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重点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 南宁国际民歌节、“美丽南方”等文化活动品牌。鼓励创作少数民族题材文化精品,积极推荐优秀作品纳入“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推进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工作,办好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城、百色红色文化园、河池长寿文化产业园、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园等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

  亮点之七团结向前: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并实施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创”机制,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保障机制,重点培育和推荐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基地),重点评审和命名一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基地),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二是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水平,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自觉、主动地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三是加快民族事务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自治区民族工作委员会委员制度,进一步发挥委员单位作用。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培训项目,加强壮汉双语人才培养,推进少数民族状况评估系统建设,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强城市和散居地区民族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加强民族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民族事务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研究,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